《新儒家哲学研究》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新儒家哲学研究
2、课程编号,210020101232
3、课程负责人,刘伟
4、所在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5、教学团队成员,
6、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7、学时,17,学分,1
8、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
9、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中国哲学专业的拓展课程,也是深入研究儒家哲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通过讲授和组织研讨,让学生了解新儒家哲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掌握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为探究儒学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预备知识:
学习本课程必须具备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基础知识,有较为扎实的古代文献研读基础和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及要求:
本课程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新儒家哲学主要人物及其主要哲学思想,理解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理论来源,以及与其他哲学家哲学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为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培养基本的学术素养。要求学生通过研读部分新儒家哲学原著,锻炼提升理解古典哲学原著文意的能力,把握哲学文本的主要思想并能够做出初步的哲学分析和解读。
教学成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新儒家哲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论来源,掌握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解中西文化互鉴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请注明各章节及学时)
第一章 “新儒家”哲学概论(5学时)
第一节 儒家和新儒家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新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新儒家哲学的理论特点与历史地位
第二章 梁漱溟的新孔学(3学时)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主要思想
第三章 冯友兰的新理学(3学时)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主要思想
第四章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3学时)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主要思想
第五章 贺鳞的新心学(3学时)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主要思想
考核方式:考查
使用教材:
þ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þ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宋志明,《现代新儒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参考书目:
1.陈来:《现代儒家哲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2.成中英:《儒家与新儒家哲学的新向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3.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